“举案齐眉”典故看案几演变

  历来“举案齐眉”的故事已经成为夫妻恩爱的典范。其实,通过举案齐眉的故事,可以折射出古代很文化礼仪,如汉代夫妻关系,古人生活起居等。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的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意思是说,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疑惑了,虽然故事中,孟光能“力举石臼”,但要经常把摆放着饭菜的桌子举到齐眉高也是不可能的。其实,故事中所讲的案并不同于后世的桌子。

  【案与桌的区别】

  案是一种案面呈长方形、下有足的承托,多木制。

  案的起源很早,在桌子出现以前,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后来人们常将几案、桌案连称,几、案、桌在中国古代家具中属于同一类范畴,均可在其上搁置器物。

  作为搁设物品的家具,案的造型特征其实与桌最为接近,人们有时几乎将桌、案混为一谈。案与桌最大的区别在于腿足位置。案的案面两端悬空,四足缩进安装,一般使用夹头榫和插肩榫两种榫卯结构,而且从整体比例上讲,案更多呈细长条状。

  【案的演变】

  中国的案在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后,其形状与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战国直至隋唐五代,案类家具逐渐走向成熟。如,汉代的案,是一种类似今日的大型托盘的家具,形状或为长方形或为圆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方形的多为四足,圆形的或有三足。从汉墓出土的文物看,案多是木质的,高级的制品则髹漆并施彩绘,华美异常。

  明清时期,案是比较重要的家具,通常摆放在客厅厅堂正中,前设一方桌,桌的左右配放一把大椅。可放置在书屋等地,一般放在正迎门或窗前的显著位置,与书架、多宝阁等配套使用。

  而到了现在,案多半不用来摆放饭菜,而且高度、大小都和古时也有了很大不同,现在的起居习惯已经不是席地而坐,因此案的高度和大小变化比较大,在设计上,保留许多古典元素,两边翘头,下面透雕拐子纹,显得非常典雅,但是高度和大小都与古时的案大不相同,这一改变正好反应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从时代上来讲,案有汉代的矮足案和高足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案和圆案,以及宋代的矮榻形庋物案、托泥高座式书画案或大食案、高足条案和柜案,明清时期的翘头案和平头案等;

  从造型上来分,案有矩形案、方案、炕案等;

  从案面形制上来看,案有平头案、翘头案等;

  从腿足形状上来看,案有两足案、三足案、四足案,以及直足案与曲足案等;

  从使用对象上划分,案既有放在酒肆饭店供食客使用的长条案,又有供文人温习功课用的纸糊案,还有供大臣王公草拟文书奏折的奏案。

  【几的演变】

  几是一种狭长面、下有足,常设于座侧,以便凭倚或搁置物件的家具。多木制,也有石制。几与案是相对而言的,一般多把似案而小者称为几,如炕几、茶几、香几等。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家具品种之一,几起初只用于祭祀等较正式的场合,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不是一般的平民阶层随便可以使用的。后来几成了长者、尊者所设的凭倚用具,一般放在身前或身侧,成为靠背的母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几就不只是供人凭倚,还可以放置器物,已具有桌案的功能了;

  东汉以后出现了一种三足弧形凭几,由于它具有弧形特点,入座时无论左右侧倚或前伏后靠都很方便;

  隋唐时期,由于高型坐具的出现,椅子的功能完全可以代替凭几的作用,凭几已不再像南北朝时那样盛行,但并未绝迹;

  宋元以后随着床榻形制的改变,凭几才渐渐退出家具世界的大舞台,花几、香几和茶几等取而代之,成为几类家具的主要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