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古典家具结构的核心——榫卯结构

  剡木入窍,谓之“榫”,俗称“榫头”,亦作“笋头”。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上,得到广泛运用。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之所以达到举世无匹的工艺水平及艺术价值,与榫卯结构的运用有直接关系,可以说,榫卯结构是中式古典家具结构的核心。

  在家具上使用榫卯结构,要比用铁钉连接更加结实耐用。榫卯结构,可有效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采用榫卯结构的家具非常便于拆装运输;同时便于维修;一件家具使用日久,总会有部件先磨损,重新做一个新的构件替换旧件,在使用榫卯结构的家具中,比较容易。

  榫卯结构始于宋代,历经明清,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兼顾美观与实用。发展至今,榫卯结构,已有一百多种结合方式。

  根据应用部位的不同,简单归纳起来,榫卯结构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面与面的接合,或两条边的拼合,或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在这些结合中,常使用“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第二类是作为“点”的结合。主要是横竖材的丁字型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结合。这类结构,常用到“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第三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在这类结合中,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结构外,还会使用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榫卯,就像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匠凿掉多余的部分后,两块木头便会互相扣牢,紧紧结合,不再分开。当榫卯结构由不同方向嵌接时,各部件的应力,便在不同方向上互相抵消。一个榫卯如是,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就会出现极其复杂微妙的平衡。

  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不同于其他传统手工艺品,如玉雕、牙雕、鼻烟内画壶等,后者完全是为装饰而装饰,取悦于人们的感观,属于纯粹的视觉技艺。家具中的设计,则在满足视觉美感外,还要求力学结构的合理性,使家具能够经久耐用。这要求每个榫头卯眼的应用,必须根据家具本身的结构,每块木料所承受的力来决定。具体选择哪种榫卯结构,就要考验每个木匠师傅的眼力和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