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谈海南黄花梨

  京城第一玩家

  文物鉴赏家

  收藏家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代表作品《画学汇编》《竹刻艺术》《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于2009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海南花梨成就明式家具巅峰之作

  王世襄先生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骑个三轮车穿梭于北京城市拆迁时的大街小巷,和一般收旧家具的不同,先生收旧家具可谓是只进不出,家具堆满了房间各个角落,盛不下,先生就动手拆,把旧家具拆成木条、木板,节省空间,最后实在没地方,老两口干脆睡进旧衣柜……

  就是这样平凡朴素的生活中,先生对古代家具的研究开始了,随着《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萃珍》的付梓出版,不仅让中国人、更是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家具文化,西方学者纷至沓来到中国寻访家具的源头,推崇中国明式家具,更奉海南花梨材质为明式家具的登峰造极之作。

  《明式家具珍赏》共收录家具实物约160件,其中黄花梨制的超过100件,明及清前期制造考究家具的首选材料就是海南的黄花梨,这种木材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难怪得到很多家具爱好者的珍视。

  花梨文化滋养家具内涵

  海南岛天养地护,雨露恩泽,培育了华贵典雅的黄花梨:它香气暗含,历久弥醇,与人的气息相交流,相融相通;它不温不燥,不卑不亢,不寡不喧,在显现自然本色的同时,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它的纹理如行云流水,华美而绚烂,空灵飘逸,景自天成,特别适合打造简洁凝练的明式家具;产生包浆的黄花梨光泽成熟收敛,其气质更可满足文人雅士韬光养晦的境界追求。

  自然界赋予黄花梨的天然优美,融入人类的哲理追求,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找到形神兼备的表达形式,从明代开始,海南黄花梨进入宫廷和官宦人家,成为家具的首选用材,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和崇拜。历经数百年不倦不悔的智慧投入,以黄花梨为代表的明清家具功能性愈加完善,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赏》中讲到,明中期以后市民讲求使用硬木家具并形成风气,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隆、万以来,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皆用花梨、瘿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

  先生认为明至清前期是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原因在于海禁开放,南洋各地,盛产各类硬木,允许私人海外贸易,进口输入大量硬木,使工匠有可能造出精美坚实并超越前代的家具。

  海南岛孤悬海外,物产珍奇而丰富。自汉代封建统治设郡直至清王朝的消亡,海南岛一直实行“土贡”制,即三年为一贡。史料记载,宋至清代,海南黄花梨一直为土贡品之一。封建统治者对海南黄花梨的需求,使这种生长于海隅深山中的普通木材跨海而去,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家具用材。

  海南黄花梨树形优美,枝叶婆娑,树冠呈广伞形,分杈较低,枝叶伸展,青翠苍绿,但海南黄花梨成长过程相对缓慢,这种成长过程主要指树木心材的生长周期。从幼苗生长开始起,15年后才开始结心材,20年树龄的树径17~20厘米,心材直径只有2~5厘米,每年生长1~1.5厘米。野生黄花梨百年才能成才。

  海南黄花梨采太阳之精华,吸大地之灵气,自然天成了华贵典雅的禀赋:生动、丰富、清晰、自然的纹理;坚韧、稳定的木性;细腻、温润的木质肌理;辛香浓郁的木香;色彩绚丽而沉稳,使其在众多良才中脱颖而出。

  先生对黄花梨家具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材质、纹路,更是追根溯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寻家具演变的历程,从龙门石窟中,从生活习惯来,从实用主义中,从审美情趣里……先生的研究旁征博引,有根有据,让后学对家具的认识由表及里,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让人们窥视到家具内涵。

  在他的两部巨著《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中,王世襄向世人展示了明式家具典雅、简约、高贵、寂静的绝代风华。

  典雅。一个外国人所著的《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把明式家具的艺术归纳为一句话:“其典雅,至今未有超越者。明式家具的简约,既与朱元璋简朴规制、时代风气相对节俭有关,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品位。简约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善待自然,取之有道。

  高贵。明式家具主要以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为材质打造,其高贵,至今尚无逾越者。尤其海南黄花梨,不要说寸木寸金,而是好料绝缺,以此打造的明式家具与其他高贵艺术品不同,不是有钱就能轻易得到的。

  寂静。面对明式家具,在心满意足的珍赏之余,心灵自会慢慢地寂静下来。“江山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王世襄数十年的苦心探求、实地查证,终于把明式家具的秀外慧中尽意挖掘,展露于世人面前。明式家具所展示的典雅、简约、高贵、寂静的风骨,永远是社会和人们所应追慕的格调。王世襄对社会与今人的贡献,也将与明式家具一道,彪炳于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