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宝库海南岛怎么样了

  南国有佳木。花梨、沉香自不待言,最近海南省内甚至出台了黄花梨的鉴定标准。

  清代时,记载海南岛着名树木最多不过82种。而目前已发现的木本植物达4200多种,其中乔灌木1400多种,800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的特有与珍稀树木有20余种,被列为国家特一类的有坡垒、子京、母生、花梨与野荔枝5种商品材。

  海南岛珍稀林木享有千百年盛名,然而,历史上,皇木采办、筑城造船、掠夺开发、战略物资、高档家具,以及海南香等特殊需求,使得这座木材宝库喜忧交加。

  “材质坚韧、色泽鲜艳、经久不腐、永不变形、芳香细密……”从古至今,人们均如此评价海南佳木,并将海南岛出产的最好木材统一称之为“海南木”、“海南文木”。

  提到海南木材,就不得不说海南的森林。历史上海南岛几乎为热带天然林所覆盖,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正因为孤悬海外,气候特殊,高温多雨,树木生长期长,地质地形土壤甚至台风等因素,造就了其良木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耐腐力强。

  海南为离地,众香之大都

  省林科所林业工程师杨黎旭记得几年前曾经为公安做过一次木材鉴定。那是本岛一西部市县某大族祠堂欲拆重建,子孙后代就屋子里的木头用料保留使用还是卖掉,分作两派。主张出售派认为这些都是古老的花梨木,可以卖出好价钱,另一派坚决不同意,最终大打出手。

  由于祠堂年代久远,木头用料究竟是不是海南黄花梨,办案人员无法断定,便切了一小块送给杨黎旭鉴定。杨黎旭乍一看也看不出名堂,但用力一拭擦,顿时散发出典型的海南黄花梨香,立刻有了结论。木头数百年后还能保持原始特性,这让杨黎旭唏嘘不已。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首倡者颜家安认为海南林木的特征有三。一是坚韧耐腐。民国《调查琼崖实业报告书》记载“本岛孤悬海中,风威盛烈,故所产树木抵抗力最为强大,质理坚细,为他处所无,耐久之性,亦基足矣”。书中举例,桄榔木“内腐而外坚如铁”,子京“不受刀斧”,坡垒“人地久,不朽,为材木之冠”。二是香。《崖州志》记载“海南多阳,一木五香”,如花梨、香楠、荔枝等有百年不灭之香。三是有文采。明末清初着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列专章介绍,海南文木有花榈、乌木、鸡翅木、苏方木、虎翅木、铁索木、香楠、相思木、铁力木、紫荆木、飞云木、秋风木、胭脂木、梌、橼木、槌子木、水椰、栌、金丝垒、石梓、吐珠木等,“海南五指之山,为文木渊薮,众香之大都,其地为离,诸植物皆离之木,故多文,又离香而坎臭,故诸木多香……”

  八卦中,离指南方,坎是北方。海南木头为何多香,古时候竟然以“离香而坎臭”几个字就含糊过去了。

  “香洲在朱崖郡,洲中出诸异香”“欲求名材香块者,必于海之南焉”,但到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后,昔日名噪一时的海南香业已告罄,如今绝大部分为人工栽培。

  琼森林之富,木自不待言

  已退休的海南木材研究者洪少友在地图上剪出一片巴掌大的海南岛,然后对折这个向东南方倾的梨形岛,“看出来了吗?好花梨都长在西侧!”

  洪少友指的好花梨,是指密度高、颜色深、油脂重的海南花梨。炎热高温的海南岛上,相对干旱的地区,花梨木反而质地更好。除了花梨,全岛林区皆有不同珍贵林木生长。

  从木材所生长的环境来区分,海南有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红树林、针叶林等。《海南资源志》记载,热带季雨林中,常绿季雨林尤以本岛东南部丘陵低山为典型,珍贵木材有青皮、荔枝、蝴蝶树、莺歌木、油楠、黄桐等;落叶季雨林主要分布于海南的西部和南部海拔500米以下,常见的植被有厚皮树、麻栎、白格、陆国、平脉椆等。热带雨林中,沟谷雨林如尖峰岭、吊罗山和卡法岭等山地,主要树种有鸡毛松、蝴蝶树、母生、绿楠、海南杨桐等;山地雨林如尖峰岭、猕猴岭、马域岭和吊罗山等地,面积较大,且多为原生性森林,主要树种有陆均松、稠木、坡垒、子京、花梨、油丹等。常绿阔叶林中,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树种有陆均松、海南杨桐、海南五针松、栲、黄背栎;山顶矮林的树种有栎子稠、五裂木、厚皮香、栲、冬青、海南杜鹃等。海南岛的针叶林纯林,面积不大,现状植被仅有霸王岭和琼中县的松涛等地,树种以海南松为主。

  洪少友近40年的经验还发现,一些东南亚同样树种,只要移种到海南,就会比原产地质地更坚硬、纹理更细密。

  历史上的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海南岛林木的富足。据说唐鉴真和尚流寓海南岛时,曾受当地人所请建造一座寺庙,振州(今三亚市西北崖城)别驾(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冯崇债遣人备料。“三日内一时将来,即构佛殿、讲堂、砖塔。椽木有余,又造释迦丈六佛”。三天内就把建寺庙的材料备齐,还能造一座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可见当时“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海南,木材是多么的富足。

  直到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广东省政府派员到海南岛进行调查时,仍感慨“森林之富,自不待言……”

  由常见林木,到珍稀濒危

  明清以降,海南岛珍稀林木资源日见枯竭。颜家安归纳,数百年来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趋势为“常见林木→珍稀林木→渐危林木→濒危林木→绝灭林木”,且发展速度非常快。

  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一书中,把林木的破坏归结为土地利用的扩大。换句话说,纵观海南岛古今,土地开发和森林萎缩成因果关系,越蛮荒越生态,反之亦然,人与自然此消彼长。

  最早改变海南岛森林原始面貌是汉代,古越人干栏式建筑需要高大乔木,一部分水上居民使用原生巨木的枝干造舟,用钩刀铁斧毁林扩大耕地;唐代除了取得耕地,还要增加手工业和建筑业,用珍贵木材制家具和造船。因此汉唐时期,海南岛的森林从沿海开始后退。

  两宋以降,移民日渐增加,对耕地也就提出更多要求,土地利用自然向内发展,森林变迁随之从沿海转向山区。明清是海南岛全面深入的土地开发时期,一方面栽培作物和荒地面积在扩大,另一方面天然林面积相应缩小,生态环境恶化加重。但最大的浩劫来自20世纪,民国破产农民转为伐木工,1939~1945年日本侵略者对海南林木掠夺严重,四处修路、筑碉堡、加工木材运输出岛,破坏了大片森林。

  70年代末,海南砍伐原始森林大种橡胶。洪少友记得1979年他在吊罗山工作时,曾眼睁睁看着一棵直径80多公分的巨大陆均松被锯下来,倒地往山下滚,周边跟着被带倒和一路压死压坏的草木无数。洪少友数了数,光成木成林的植株就被破坏或压死了80多棵,心痛得直掉泪。许多年过花甲的人还记得,那几年海南岛上许多古老树木砍掉无法运输,有的干脆就地烧掉。

  1987年至1990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胡启明等对海南岛珍稀濒危植物考察了3年后,发现数十种过去海南常见树种已经大量减少、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于是建议增加列入国家保护植物82种。

  1997年至2001年,海南省林业局根据林业部要求的全岛国家重点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降香只剩保护林区的小树“种”,野生坡垒、油丹、荔枝遭受严重破坏,许多珍贵木材资源已找不到大径材作为母树,天然更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