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吊脚楼起源与发展历史及历史文化背景

  土家吊脚楼

  起源与发展

  吊脚楼的形象在甲骨文中大量出现。吊脚楼与筵席(日本称“叠敷”)制度配套,在百越民族人住中原之时,是中原的正规居住形态。随着百越民族的播迁,干栏和席居也流传到东南亚、日本、朝鲜。由于氏羌族群南侵,到胡乱华时,干栏和席居逐渐退出中原。隋唐以后开发东南,已退回到最早的发轫地—中国大西南。吊脚楼旧称“高栏”、“葛栏”,被认为是由巢居(依树积木的简居)发展而来,由“穴居的空间概念与巢居的构造方式相结合”的中国“干栏”式建筑。是土家族根据本地山多田少、坡多坝少、气侯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在山地与坡地之间依山就势、分台而筑的居室。

  土家吊脚楼

  历史文化背景

  土家族生息在湘、鄂、川、黔四省交会的武陵山区,分布地域达30个县。区内峰峦重叠,江河纵横,景色秀丽,是历史上巴人的发祥地。在华夏与西南文化的传播中,巴人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巴人与楚人结合之后,这个作用尤其明显。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标志—虎图腾;有自己的特殊育铜乐器“虎钮淳于”;土家民居吊脚楼也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些都说明土家是一个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由于土家族区域的隔绝性,接受外部世界相对缓慢,造成其风格改变的滞后,外部文化传播到土家族民间,其过程是缓慢的,改变也是渐变的。正如张良皋先生所说的那样:武陵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的特殊原因,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起到了历史冰箱的作用。